弥合数字鸿沟,让老人融入智能时代 代表委员建议: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
发布时间:2021-03-10 点击率:3361
“一机在手,出门无忧”,这8个字已成为大多数人习惯的生活新模式,但在社会数字化应用的很多场景中,部分老年人“寸步难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数字鸿沟”难题,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时代?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了不少好点子。
老年群体社会需求加大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只有41.4%的老人掌握手机拍照操作,而70%的老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71%的老人无法掌握网络购物技巧,偏远、农村地区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相较于不会使用健康码或不会手机拍照造成的不便,去医院看病“寸步难行”是更为迫切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医院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的地方,有些老人甚至一周要跑四五趟。
不少代表在发言中提到,不少老年患者在使用社区医院的智能设备时,都多多少少遭遇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在使用社区医院的智能工具挂号时,常常无从下手。
不少老年人也抱怨,接受智能化服务之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抽血、化验后稍等片刻就能在同一楼层、同一窗口拿到检查报告,而是要奔波于数个楼层之间,甚至要从四楼重新下到一楼大厅,才能在机器上取到化验报告。
老年人遭遇困境的同时,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民政部相关预测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而在老龄化程度达到35.2%的上海,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已近82万人,深度老龄化已成现实。
“城市正在加速老龄化进程,老年群体占的比重和社会需求将越来越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直言,若数字鸿沟问题不能寻求长期有效的解决办法,未来将会有更多“新”老年人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陷入老年群体始终无法融入数字社会的恶性循环。
对智能设备实施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用不来智能设备,适老性较差是一大原因。“老年人多数存在老花、散光等视力障碍,移动端电子产品应用界面的功能板块通常较多,导致老年人很难从繁杂的界面中找到需要的功能。”马进坦言,年轻人能熟练辨认的图标,对老年人而言难以看清并理解。
事实上,老人不是不愿意用智能设备。曾有一项调研显示,80%的受访老人希望,手机软件能够进行适老化改造,尤其是在放大字体、减少广告、简化操作步骤等方面。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看来,作为消费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开发老年人数字产品的收益较小,导致企业动力不足、老年人数字化的需求往往被忽略。
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来自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委员对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献计献策。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目前同类产品适老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体验。他建议,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则建议,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选择老年人较多、陪护需求较高的社区进行智慧养老试点。
“老年版应用程序可仅保留最常用的少数功能板块,并采用大字、大图、色彩鲜明的界面,便于老年人使用。”马进建议,应用程序可自带视频教程,便于老年人直观地学习。同时应尽量降低更新频率,并在更新后尽量保持原有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从供给端看,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数字产品,离不开激活相关市场主体的活力。张英建议,工信、民政等部门鼓励和支持面向老年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适当给予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培育壮大面向老年人的数字产品与服务市场。鼓励各级政府通过“信息服务补贴”等购买服务方式,培育老年人数字化服务综合运营商,通过线上线下服务集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
提供技能培训,加强法律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代表委员们认为,在提供适老化设备的同时,提升老年人的智能应用能力同样重要。
马进建议,在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办老年手机应用培训班,采用操作示范视频、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编写适合老年群体阅读理解的使用说明,并手把手指导老年人使用。张英则建议,民政、群团等部门可借鉴新加坡模式,开展“数字敬老”工程,组织“数字大使”志愿者,利用公共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完善“数字化志愿网络”。
记者了解到,上述计划正在付诸实践。在上海,“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已被列入今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搭建老年朋友家门口的“一网通办学习充电站”和“一网通办”社区咨询服务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常态化服务。有关部门还研发了智能技术运用的主题学习课程资源,编制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手册,联合各区社区学院、社区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培训。
从长远来看,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将为老年人的“数字权益”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张英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增加“电子技术产品和信息传播服务必须符合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针对老年人高频应用的事项应当推出适老化版本”等条款要求。
有代表提出,亟待弥合的“数字鸿沟”等现象,看似个例,恰恰说明仅靠现有法律法规的“零打碎敲”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亟需把散落在各个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整合并形成系统完善的无障碍专门法律,为修订相关法律中无障碍内容奠定基础,为法律相互衔接提供依据支持。
今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议案,建议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商全国人大法工委,将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列入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中,促使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早日出台,为促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