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发布时间:2011-12-09 点击率:3524

成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加入世贸组织的10年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抓住国际市场进一步打开的重大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产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01~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22万亿元增长至7.8万亿元,年均增速22.9%。全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实现利润从651.8亿元增至4999亿元,年均增速25.4%;实现税金从342.4亿元增至1750.2亿元,年均增速19.9%。

2001~2010年,我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手机产量从0.8亿部增至10亿部,年均增速31.7%;彩电产量从0.40亿台增至1.2亿台,年均增速13.0%;微型计算机产量从0.08亿台增至2.5亿台,年均增速46.7%,其中笔记本电脑产量从28.3万台增至1.86亿台,年均增速100%以上;集成电路产量从33.2亿块增至652亿块,年均增速39.2%。2010年,我国手机、彩电、微机、数码相机的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凸显。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入世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与软件服务相结合。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和带动下,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出口收入从2001年的7.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67亿美元,年均增长49%,其中服务外包的执行金额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量的5.4%。华为、中兴通讯、中软、用友等骨干软件企业“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超过10家。

电子基础行业大规模制造工艺不断升级,整机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从以0.8~1.5微米为主提升到具备0.13微米以下工艺水平和百万门规模设计能力,部分领军企业具备了45/40纳米设计能力,最大设计规模超过1亿门;制造工艺从仅为0.25微米,到12英寸生产线已经可以量产65纳米芯片,45纳米工艺进入前期研发。高世代面板生产线陆续建成,计算机、彩电、手机等整机产品的平板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

产业基地和园区成效显著,发挥出明显的聚集效应。目前已经形成9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40个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有特色的专业型产业园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规模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由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为10128亿美元,增长了7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30%以上。其中,出口额由2001年的650.2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5912亿美元,进口额由2001年的590.8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4216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同比下降12.8%,首次出现负增长。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产业逐步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回升的速度持续加快,2010年外贸增速再度超过30%。

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集成电路、软件、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计算机等产品技术领域均取得较大突破。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nm,“909”升级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Linux、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相继开发成功,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三大国际主流标准之一,其演进技术成为4G国际候选标准。光电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已可生产光纤预制棒、液晶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多晶硅等较高附加值产品。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并实现相关应用;一批数字电视相关产品、标准进入商用化阶段,专用芯片配套能力增强。“天河”、“曙光”的计算能力已步入世界前列,深腾等高性能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封锁,路由器交换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有力推进,形成了TD-LTE、AVS、DRA、DTMB、WAPI、闪联等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技术标准。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企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百强入围底线为19亿元,比2001年的7.08亿元提高了2.7倍。华为、联想、海尔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2001年到2010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合计主营业务收入由4980亿元增长到1535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由252亿元增长到952亿元,百强企业以不到全行业0.5%的数量比重,创造了全行业1/4的销售收入、1/3以上的利润和1/2以上的税收。百强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73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8%。

经验走出去成效显著

充分利用了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做大规模的重要途径。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企业加快来华投资步伐。美国《财富》评选的“世界500强”中90%以上的IT企业均已进入中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IT百强”基本均已在华投资。外资企业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2.4%,实现利税占比53.7%。同时,外商投资项目技术引进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

促进了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占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创造了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势突出。2001~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由650.2亿美元增至5912亿美元,年均增速27.8%,如果抛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2008年的出口金额计算,则年均增速达34.7%。

推动了企业“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实现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目前,以电子百强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多家企业出口和海外经营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突出。华为、中兴已经步入全球电信设备提供商的一线阵营,营业收入规模分别排名世界第二和第四;联想与NEC合资后在全球PC市场份额中排名上升至第三;海尔、海信、TCL在世界家电领域的地位日益突显,部分产品份额跃居世界前五;联创与亚信合并后,成为国内全球第二大电信BSS/OSS业务/运营支持系统企业;京东方、同方、广州无线电、海康威视在液晶面板、安检系统、ATM机、视频监测系统等产量均进入世界前十。

建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规划引导,营造更加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即将出台的《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引导,将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国内市场规范与开拓、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确定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导向,为产业营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电子发展基金投入力度,支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关键产品。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自主技术、产品及电子专用设备的行业应用。

三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和机遇,培育壮大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及配套协作水平。推动设计、制造、服务环节融合互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延伸,不断增强产业链整合能力。

四加快培育大企业和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企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并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企业与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建立企业协同合作的科学机制。

五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和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资源和市场的对接,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地区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产业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有序转移,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合理、特色明显、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六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均衡发展国内外市场。

继续保持和稳定国际市场发展态势,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

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并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照明产品推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七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拓展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应用,助力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顺利实施。

大力发展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关于 我国 电子信息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