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润滑脂工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1-10-08 点击率:2056

“十一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下,我国一直稳居世界润滑脂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卓有成效,2010年锂基润滑脂(含复合锂基润滑脂)占润滑脂总产量81.08%;产业集中度提高,骨干企业优势更加凸显;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研发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润滑脂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使中国由润滑脂产量大国转变为技术强国。这是“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润滑脂工业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给润滑脂工业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机遇和活力,行业取得了经济总量的显著增长和令人瞩目的技术进步。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润滑脂专业委员会对润滑脂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润滑脂行业取得的成绩及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一)行业发展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中型润滑脂骨干企业,在生产装置和设备的先进性、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生产集约化程度和产业的集中度、技术开发创新和服务的能力、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运行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1、产量居世界第一,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步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当年润滑脂产量为27.94万吨,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我国润滑脂产量达到46.76万吨,增长1.67倍,占世界润滑脂总产量4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润滑脂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有效,技术和质量水平较高的锂基润滑脂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锂基润滑脂(含复合锂基润滑脂)占润滑脂总产量81.08%,位于世界锂基润滑脂产量先进行列。

目前我国生产的润滑脂产品品种比较齐全,与发达国家相似。润滑脂产量和品种基本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军事装备发展的需要。但是,高滴点、长寿命、高质量润滑脂产品所占润滑脂总产量的比例与美、欧、日等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润滑脂工业在产业调整、技术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尤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所属大型润滑脂企业和若干大型民营润滑脂企业最为成功。目前我国拥有14个产量在1万~10万吨的大型润滑脂企业,产量合计占全国润滑脂总产量的68%以上。2010年全国润滑脂产量最大的27个润滑脂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14673吨/年,合计产量占全国润滑脂总产量的85%。我国润滑脂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6513吨/年,居世界首位,表明我国润滑脂工业已改变了以往“小而散”的落后态势。一批大中型润滑脂骨干企业,正在引领中国润滑脂技术发展方向和消费市场走向,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3、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国现已成为能自主开发润滑脂生产单元设备、整套生产装置及配套生产工艺技术的国家之一。如接触器、三重搅拌压力皂化釜及调和釜、均质机、高效节能热油炉和机泵、生产装置自控系统、高效真空脱气装置等;同时开发和推广了锂基润滑脂、聚脲润滑脂、复合锂基润滑脂、复合铝基润滑脂、膨润土润滑脂、磺酸盐复合钙基润滑脂等生产工艺技术,为我国润滑脂工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与相关行业构建了配套的润滑脂产业链

我国具有丰富的润滑脂生产原料资源,如氢氧化锂、12-羟基硬脂酸等脂肪材料、石灰、铝金属、膨润土等基本原材料,以及生产润滑脂所需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石油添加剂、润滑油基础油等重要原材料。润滑脂灌装机械和各种形式的包装容器等完全满足润滑脂生产需要。同时,润滑脂行业又是汽车、钢铁、交通、化工、机械、电器、建材、轻工、纺织及军工等产业链中的链环之一。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为润滑脂工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5、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精良的人才队伍

润滑脂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技术精良、经验丰富、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技术人才队伍。在润滑脂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试验方法标准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润滑脂工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十一五”期间,润滑脂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骨干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效益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递增。

(二)润滑脂消耗量偏大,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自2006年开始,我国润滑脂产销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2010年生产润滑脂46.76万吨,几乎全部内销。我国润滑脂主要用于制造业,近年来该行业发展迅速,对润滑脂的消耗量不断增长。但是若按国家经济规模总量进行比较,中国润滑脂消费量约为美国的2.26倍,欧洲的3.13倍,日本的6.14倍。我国润滑脂消耗量偏大,必须思考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润滑脂产品中,高滴点高质量润滑脂占润滑脂总量比例较低。复合锂基润滑脂、复合铝基润滑脂、复合钙基润滑脂、磺酸盐复合钙基润滑脂、聚脲润滑脂和膨润土润滑脂是公认的高滴点、长寿命、优质润滑脂产品,具有耐高温、抗极压磨损和使用寿命长等性能,可以满足在苛刻条件下工作的设备润滑需要,一直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虽然有企业可以生产出上述高端产品,且质量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媲美,但是产量所占比例较低。2010年,我国上述高端润滑脂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20.42%,低于美国(61.13%)、欧洲(33.55%)、日本(32.90%)和世界平均水平(30.06%),详见表4。这也是导致我国润滑脂消耗量大的原因之一。

而从产品质量来看,我国产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的通用锂基润滑脂产品中,相当数量产品的质量较差。锂基润滑脂作为一类性能优良和通用性强的优质润滑脂品种,其产量之大,应用领域之广,居世界润滑脂产品之首,被誉为“世纪稠化剂”。锂基润滑脂产量约占我国润滑脂总产量的70%左右,但是除部分骨干企业外,相当数量企业生产的通用锂基润滑脂产品质量不达标。这是导致我国润滑脂消耗量大的原因之二。

产品质量不达标主要是受制于优质润滑脂原料矿物润滑油基础油的供应,除少数国营润滑脂企业可以获得优质基础油供应外,大多数民营润滑脂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要么买不起,要么买不到优质基础油,市场充斥着大量酸洗油、废油再生油和脱蜡油等劣质低价基础油,原料质量不高自然无法生产出较高质量的产品。此外,部分润滑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生产通用锂基润滑脂的配方中加入了过量的钙皂,也是导致通用锂基润滑脂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另一重要原因。

润滑脂产品质量技术标准水平较低、使用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及仪器较少。部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放任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是导致润滑脂消耗量大的原因之三。

在润滑脂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忽略了润滑脂应用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不少应用润滑脂的工厂、矿山和交通运输企业,普遍缺少专职设备润滑管理技术人员,往往由于润滑脂选择和使用不当,导致润滑脂使用寿命降低;或是随意缩短换脂周期,或是由于贮存保管不当等是导致润滑脂消耗量大的原因之四。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润滑脂工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润滑脂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使中国由润滑脂产量大国,转变为技术强国。这是“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润滑脂工业发展的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一是我国润滑脂工业的技术发展,不能只局限在追赶和模仿发达国家润滑脂技术的思路中,应认真思考和逐步实施在润滑脂工业的某些技术领域中,实现中国技术领跑世界的战略。二是我国润滑脂工业发展,不能一味追求扩大产能,重量轻质。应在做大规模总量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重点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按照“低碳经济”模式,推动润滑脂工业沿着降低能耗、减少CO2排放、保护环境、增加效率的方向前进。

(一)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

采用和推广高效节能的制脂设备。设计制造具有新型搅拌、传热方式及结构的皂化制脂釜和调和釜,并对现用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以提高传热、传质效率,缩短加热和制脂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采用和推广高效节能的热油炉和锅炉。对加热炉、锅炉等高耗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能源效率。

充分利用热源。实施装置热联合,换热流程优化,低温热利用等节能技术,同时优化循环水系统,实现节能节水。

采用和推广节能机泵和均脂机等配置台套较多、能耗较大的生产设备。在设备选型时,避免“大马拉小车”,或是采用新型均化工艺技术代替使用高能耗设备均化的工艺。

研发和推广具有较短生产周期的新型润滑脂生产工艺技术。

创新管理体制。应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持续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推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目标考核制等多种管理措施,形成职责分明、协调有效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

(二)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润滑脂消耗

1、调整润滑脂产品结构,增加高端产品产量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滴点、长寿命、高质量润滑脂的产量应提升至润滑脂总产量的30%左右,再经过5~10年的努力,力争达到40%以上。实现润滑脂工业发展由产量扩能向质量提升的转型。

结合我国的资源、技术、市场情况,我国高滴点、长寿命、高质量润滑脂产品,应以发展复合锂基润滑脂为主,同时比较均衡地发展聚脲脂、膨润土润滑脂和复合铝基润滑脂。将来若成功研发表面不硬化复合钙基润滑,可能会成为我国高滴点、高质量润滑脂主要品种之一。中石化、中石油所属大型润滑脂骨干企业和民营润滑脂骨干企业,应在进行扩能技术改造中,将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端产品产量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之一。

2、抓好通用锂基润滑脂的质量达标工作,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当前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是润滑脂工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症结,解决问题的主体应是润滑脂生产企业。从管理层面上讲,必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实施润滑脂行业自律公约,树立诚信、合法经营的商德,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检测制度,增强执行标准的意识,坚决把住产品质量关,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和流入市场。从技术层面上讲,润滑脂企业应完善质检分析仪器的配置和管理。润滑脂专业委员会还要继续为润滑脂企业举办分析试验方法标准培训班,提高分析检验的技术水平,同时要有计划地在行业内组织检测主要润滑脂生产原料和润滑脂产品的质量,协助润滑脂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做好提高产品质量的工作。

3、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品牌竞争力

润滑脂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应参照国外名牌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本企业同类产品的质量内控技术标准,将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既能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还为培育企业自有著名(产品)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

4、广泛普及专业知识

润滑脂专业委员会应与:台金、汽车、轴承、机械等协会和有关大型生产企业,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润滑脂应用技术培训班,普及和推广润滑知识,掌握正确选用和应用、存贮保管润滑脂的知识和技术。

如果将上述应对措施得以落实,经过10~15年的调整和发展,预计我国将由润滑脂生产使用大国变为强国,润滑脂产品质量将会得到全面提升,消耗量与GDP增长的比例将趋于合理,为我国节能降耗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技术创新,把握低碳经济下润滑脂工业发展的机遇

全球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唯一最有希望成为继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后,引领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火车头。当前,世界低碳技术研发正处于活跃期,我们需要及早部署,避免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居于落后地位。在低碳经济下润滑脂工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创新技术,应对挑战和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又一次发展机遇。

(一)创新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

应特别关注可生物降解润滑脂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重点攻关无毒性、无污染稠化剂和可降解基础油的评选,提升可生物降解基础油的热稳定性和氧化安定性,研发与其配套的可生物降解的高效添加剂,建立润滑脂生物降解试验方法标准和设备,制定环境友好润滑脂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应用环境友好润滑脂产品对环境影响的评估规范等技术要点。

(二)加强润滑脂产品和新技术的模仿性创新研发

在主要原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预期下,应关注模仿创新研发工作。模仿性创新是企业技术研发的重点,着重抓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和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表面不硬化新型复合钙基润滑脂的研发。这种润滑脂不但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复合锂基润滑脂、复合铝基润滑脂、复合磺酸钙基润滑脂和聚脲润滑脂、膨润土润滑脂,而且使用性能优良,原料丰富易得,生产工艺简单方便。

新型膨润土润滑脂产品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研发。我国具有丰富的膨润土矿资源和制备有机膨润土稠化剂的技术基础。在氢氧化锂、12-羟基硬脂酸等价格上扬和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膨润土润滑脂的生产成本已经接近或低于复合锂基润滑脂生产成本,作为性能优良的高滴点高质量润滑脂品种之一,膨润土润滑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发展前景。

特种润滑脂的研发。如特殊清洁环境用润滑脂和JVC专用润滑脂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专用润滑脂的研发。如,计算机的磁盘装置的主轴电动机轴承和作为外部记忆设备的FLOPDISK(FDD)驱动装置的主轴电动机的轴承、传动装置的轴承专用润滑脂;OA机器专用润滑脂,如激光打印机17000rpm高速旋转的多棱镜轴承专用脂等。

新型高温润滑脂的研发。如,新型酰钠润滑脂和具有良好抗水性高温钠基或混合钠基润滑脂的研发,是发展高温润滑脂产品的可供选择的品种之一。

新型混合基(皂基/皂基、皂基/非皂基)润滑脂的研发。混合基润滑脂目前常见的是锂-钙基、钙-钠基混合皂基润滑脂产品,而皂基-非皂基混合基润滑脂产品,如复合铝-膨润土基、复合锂-膨润土脂和锂-膨润土脂等混合基润滑脂,也是一类性能优良的高滴点、长寿命润滑脂产品。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润滑脂中应用研究。应探索制备表面修饰的纳米(级)稠化剂,如纳米脂肪酸锂(钙)皂和纳米有机膨润土稠化剂,考察其特性及制备润滑脂的应用研究。研究开发纳米材料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润滑剂,制备用植物油修饰的纳米材料,以改善植物油的热稳定性和氧化安定性,为生产新型可生物降解的环境友好润滑脂提供技术支撑。研发新型纳米极压抗磨添加剂,并研究其提高润滑脂极压抗磨性和对润滑脂机械安定性、胶体安定性、氧化安定性及润滑脂胶体结构的影响。并关注纳米极压添加剂与非纳米型添加剂的复合效应及配伍性的研究。

关于 我国 润滑脂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