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煤炭基地“十二五”发展攻略
“十二五”期间是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千万吨级煤矿达到60处。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四省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煤炭主产区,其煤炭基地建设和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进程。本期专题整理了上述四大煤炭基地目前煤炭市场现状和“十二五”期间煤炭产业规划供广大读者参考。
四省区煤炭市场展望
内蒙古
内蒙古煤炭工业在“十二五”期间主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积极推进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内蒙古煤炭工业在“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能源供给安全。有鉴于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煤炭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到2013年底,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将控制在80~100户以内,煤炭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规模为120万吨,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形成1~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生产企业,形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煤炭生产企业20户。“十二五”末期,内蒙古全区原煤产量控制在10亿吨,其中年生产能力120万吨及以上井工矿、300万吨及以上露天矿占总产能的70%。(二)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境外资源利用程度鼓励和支持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好俄蒙两国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是内蒙古自治区扩大沿边开放的重要政策措施。经过几年来的大力推进,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煤炭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了质的飞跃。今后还将大力发展双边贸易,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境外资源利用程度。
蒙古国毗邻内蒙古,现已形成煤炭交易口岸3个,分别为阿拉善盟策克口岸,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道口岸,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口岸,正在建设的煤炭交易口岸1个,为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口岸。
(三)煤炭外运成为煤炭“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规划,内蒙古煤炭外运的通道也将大扩容,以提升蒙煤外运能力,从而释放当地产能。到2015年,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到通辽的集通线运力将从2010年的1500万吨提升到3500万吨,而“十二五”将建成蒙冀线,将贡献运力4000万吨。
同时,神华的朔黄铁路运力也将从2010年的1.6亿吨提升到2.5亿吨,从山西长治到河北邯郸的邯长线运力也将从1500万吨提升到6200万吨。而长治恰是潞安环能所在地。
另外,“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也将煤炭运输通道建设作为重点之一。该规划规定:建设蒙西地区至京唐港曹妃甸港区,晋中南地区至山东沿海港口的西煤东运通道。规划建设蒙西等能源基地至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的北煤南运新通道。优化完善煤炭运输系统,煤运通道能力达到约30亿吨。可见,内蒙古煤炭外运和山西煤炭外运是其主要内容。
山西
山西省到2015年,煤炭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左右,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
到2011年年末,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
一加快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山西省兼并重组规划确定的矿井控制指标,加大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力度。各市政府作为兼并重组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山西省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科学组织,采取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地区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任务。
二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国家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积极培育大同煤矿、山西焦煤、平朔煤业、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煤业、山西煤销等企业成为亿吨级和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国有重点煤矿要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地方煤矿及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在薄煤层矿井推广使用刨煤机或连续采煤机,在急倾斜煤层矿井推行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推广连续牵引车和无轨胶轮辅助运输,努力提升井下运输水平,实现煤炭运输连续化。
四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树立“安全就是政绩”的执政观,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全面开展安全整治,强化现场管理,突出抓好矿井瓦斯治理、防治水、综合防尘等重点环节、重点系统、重点部位的管理,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地方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要落实好两个主体责任,切实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要树立“大煤炭”观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进程。鼓励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加大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实现矿区清洁生产。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煤炭企业转型。
六认真解决问题,实现矿区协调发展加大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改变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问题,努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正确处理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
陕西
一煤炭产能将大幅增长,稳定供应保障能力将显著增强将稳步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生产能力,按第四代矿井标准建设陕北大保当、小保当、小纪汗、西湾等一批大型千万吨的现代化矿井群,深入推进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加快彬黄西区建设,不断提高煤炭产能,到“十二五”末形成6亿吨的煤炭产能。其中,陕煤化集团将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将主导行业发展全省将以陕煤化集团为主,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和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形成2~3个年产亿吨级、3~5个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其产量将占到全省的60%以上。新建矿井将以120万吨/年及以上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为主;榆林地区煤矿企业规模将达到300年/万吨以上;延安的关中地区煤矿企业规模将达到120万吨/年以上;煤炭企业数量将减少到120家。行业集中度和自律能力将大幅提高。
(三)铁路运输瓶颈制约有望缓解,煤炭调出量将逐步增加“十二五”期间,陕西将在“两纵五横四枢纽”基础上构建“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络,建成通江达海的客运专线、增密成网的铁路干线和扩容增量的能源通道。5年投资约2000亿元,新建铁路2500千米,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000千米,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到65%、75%左右。随着铁路外运能力的增强,陕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将充分发挥,预计到2015年全省煤炭调出量将达3亿吨以上。
四随着煤炭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煤炭价格市场化机制将逐步建立随着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加速融合、煤电路港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煤炭流通机制和交易模式的不断创新,煤炭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自主协商、自主定价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煤矿安全和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将逐步建立。
陕西的煤炭市场价格将成为蒙西、新疆、甘肃、宁夏等煤炭东出、南下的重要参考。
河南
河南在煤炭资源整合结束后,预计2012年产量将达到2.3亿吨,产销将基本平衡。但是河南作为煤炭大物流省份的定位,规划建设了豫西、豫北、豫南三个煤炭储备基地。
(一)建设河南煤炭储备基地的优势1.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位于中国内地的偏东南,与东北除外的其他经济区域相邻,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居中,是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部经济欠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煤炭资源辐射全国,是全国的中心“煤仓”。
2.交通优势。河南是全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交通的“心脏”,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3.资源优势。河南是目前国内煤炭生产大省之一,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靠近北部和西部,到达南方的汽车运输距离太远,受铁路运能“瓶颈”制约煤炭资源无法较快投放市场。而河南地处中原,临近山西、陕西煤炭大省,山西、陕西进入河南的煤炭资源除担负本省资源能源需求外,还担负着华中、华东等其他省份的资源能源供给,使煤炭资源供给能够辐射全国。
(二)建设河南煤炭储备基地的意义1.有利于煤炭市场稳定。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煤炭调控政策,放开煤炭价格,引入竞争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可以有效的平衡煤炭市场价格,对于解决煤电矛盾、促进良性的供需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保障电煤供应。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日益增加,全国煤电供应矛盾日益凸显。进行煤炭战略储备,可以保障电煤的稳定供应,大大减轻政府保供协调压力。
3.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煤炭战略储备,不仅可以缓解应急状态下的供应压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河南煤炭储备基地的规划1.豫西煤炭储备基地。豫西地区临近山西、陕西、内蒙古和甘肃、青海等,是一个新兴煤炭、焦炭集散地。
2.豫北煤炭储备基地。豫北紧靠产煤大省山西,煤炭资源流量大,品种多,运距近,临近有国家大型沁水煤田、晋城无烟煤集团和潞安矿业集团,煤源充足。
3.豫南煤炭储备基地。豫南煤炭储备基地是以国投煤炭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南阳宛城区建设的煤炭储备项目,预计年实现1000万吨的煤炭集配、销售目标。
四省区煤炭市场现状
内蒙古
截至2010年底,内蒙古全区551处矿井中一企一矿的企业有309户,500万吨以上规模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30万吨规模的企业占33%。因此,内蒙古需要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发展可持续、供给有保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
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技术管理、安全防控、生产经营等诸多方面,内蒙古具有与政策要求、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将大型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优势植入中小企业,可实现对煤炭生产经营的有效调度和均衡调控,确保煤炭产运销的有效衔接。
另外,内蒙古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是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利用管理、资金、科研、人才、抗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在煤电、煤电冶、煤化工等产业进行延伸,可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煤炭生产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山西
山西省已经在煤矿重组和兼并上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合并兼并小煤矿和产业重组,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
其实这种煤炭资源的整合与企业重组将会对煤炭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由于煤炭行业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产业集中度低仍是当前我国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除去煤炭资源整合与淘汰落后产能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外,对于做大做强山西煤炭产业,实现安全生产,建立新型的清洁的煤化工产业,增强对煤炭市场的控制力和抵抗市场风险有重要的作用。各企业的联合,尤其在产能释放上的统一,有助于调节市场上煤炭资源的供给量,并取得对煤炭价格的干预作用,使之在合理的价位变动,进而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抗性;同时,实施煤炭资源的重组,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升煤炭产业链,进行安全生产有重要作用。同时,从长远来看,完成煤炭资源的整合,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煤炭企业,对日后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有重要作用。
陕西
陕西煤炭预测总储量为3845亿吨,已探明储量为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在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陕西有神东、陕北、黄陇3个基地。
陕西全省主要有五大煤田,集中在陕北、渭北、彬黄地区,以低灰、低硫、高发热量为特色。其中,灰分小于10%、硫分小于1%的优质煤炭资源达811亿吨,占全国探明优质煤炭储量的47%,居全国之首。
陕北的神府煤田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彬黄矿区为优质环保型动力煤、气煤和弱粘煤。
陕西煤炭工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行业集中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矿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治理保护的难度和压力较大。
3.渭北老矿区资源接续、产业转移、富余人员安置等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
4.近期铁路运输瓶颈制约依然严重,煤炭东出、南下的通道能力不足,陕北地区尤为严重。
5.煤炭资源的深度转化、综合高效循环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条还需进一步延伸。
河南
“十一五”时期,河南在全国定位是产煤大省、煤炭调出大省,原煤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河南煤炭经济效益不断好转,行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2008年河南省以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契机,提出了统筹煤炭开发、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全省煤炭企业开始煤炭资源整合工作,466处小煤矿全部整合到骨干煤炭企业,全省煤炭企业数量由原来的500家减少到31家,煤炭产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行业统计分析,2011年1~7月全省煤炭产量1.1亿吨(其中,国有9000万吨,地方2000万吨),预计河南全年总产量2亿吨,山西、陕西等省份调入量预计在8000万吨,可用资源量预计2.8亿吨。预计2011年全省需求量约2.3亿吨,河南全年煤炭调出量5000万吨左右,主要是洗精煤、块煤、市场煤和少量电煤。
山西
山西省到2015年,煤炭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左右,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年以上,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年末,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
闭小矿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按照山西省兼并重组规划确定的矿井控制指标,加大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力度。各市政府作为兼并重组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山西省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科学组织,采取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地区关闭小矿和兼并重组任务。
(二)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
根据国家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积极培育大同煤矿、山西焦煤、平朔煤业、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煤业、山西煤销等企业成为亿吨级和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
国有重点煤矿要积极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地方煤矿及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在薄煤层矿井推广使用刨煤机或连续采煤机,在急倾斜煤层矿井推行机械化采煤技术。积极推广连续牵引车和无轨胶轮辅助运输,努力提升井下运输水平,实现煤炭运输连续化。
(四)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树立“安全就是政绩”的执政观,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全面开展安全整治,强化现场管理,突出抓好矿井瓦斯治理、防治水、综合防尘等重点环节、重点系统、重点部位的管理,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地方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要落实好两个主体责任,切实将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
要树立“大煤炭”观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合作,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进程。鼓励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加大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实现矿区清洁生产。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煤炭企业转型。
(六)认真解决问题,实现矿区协调发展
加大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改变产业结构初级化、单一化问题,努力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正确处理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切实提高煤矿职工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