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1-09-07 点击率:1797

“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市场化机制,实现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促进了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进展,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煤炭工业仍面临消费增长过快、生产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风险和挑战。一些专家认为,未来5年,我国煤炭工业应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全面提高科学化发展水平,构建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一、我国煤炭工业呈现六大新变化和新特点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智敏在日前召开的“2011中国能源化工金三角高峰论坛”上说,“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工业更加注重市场化改革,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注重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注重矿区民生,注重扩大开放,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思路,呈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5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年均增加1.78亿吨。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由12.9亿吨增加到20亿吨,主要港口发送量3.5亿吨增加到5.56亿吨。全国煤炭进出口由2005年的净出口4494万吨转为2010年净进口1.46亿吨;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由55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81下降到0.749。

据了解,今年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1.21亿吨,同比增长13.5%;铁路运量完成12.99亿吨,同比增长12.8%;主要港口煤炭发送量3.81亿吨,同比增长19.8%;7月末,全国重点发电企业存煤6372万吨,存煤可用天数15天;累计净进口煤炭7821万吨,同比下降5.4%。

二是行业改革取得新成效。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煤矿安全和矿区环境治理成本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国内市场煤炭价格与国际煤炭价格基本接轨。煤炭订货制度也逐步市场化,区域煤炭交易中心相继建立,逐渐形成了煤炭供需双方自主订货、自主衔接、协商定价的订货机制。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稳步实施,神华、中煤、同煤等7家大型煤炭和秦皇岛港、黄骅港、广州港等8个港口企业参与了第一批储备基地建设。国家改革煤炭投融资体制,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煤炭企业上市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5万亿,是“十五”期间的5倍多。

三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大基地建设取得成效,2010年全国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6%。大煤矿产量比重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18.8亿吨,大集团快速发展壮大。通过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全国年煤炭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企业达到了13家,总产量占全国的40.96%。

四是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科技投入总额1148.5亿元,占总产值的2.75%,实施国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项目13个,重点课题近300项,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2%。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的首套装置先后建成投产。

五是煤炭企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神华、兖州、开滦等大型优势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与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中煤装备、郑煤机、太重等大型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成套设备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

六是职工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多数大型煤炭企业基本建立了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职工收入稳步增加;统筹考虑村庄压煤搬迁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棚户区改造与沉陷区治理投入增加,煤矿职工居住条件和矿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煤炭行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的同时,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我国煤炭工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工业加快结构调整,适应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分析认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保障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环境约束加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等诸多挑战。

首先,煤炭消费增长过快,生态环境约束加大。201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分别占76.8%和70.9%,分别占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8.3%和48.2%。煤炭消费总量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增大。特别是煤炭资源开发快速向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转移,高强度开发煤炭资源,富煤地区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其次,资源保障程度低,长期稳定供应难度加大。从煤炭资源勘查程度看,全国已探明煤炭资源量仅占预测资源总量的23%左右,其中精查储量只有1800亿吨左右,可供建井的资源供给不足。从煤炭生产布局看,煤炭产量越来越向晋陕蒙等西部地区集中,今年上半年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9.4%。从煤炭供应格局看,安徽、河南等原来一些煤炭调出省逐渐转为煤炭调入省,区域性市场调节难度加大,而西部煤炭产量比重过高,运距加大,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带来新的挑战。

再次,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有1万多处,占煤矿总数的80%以上,产量仅占20%左右。调整产业结构面临布局趋同、非煤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煤化工产业表现最为明显。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值超过50%,但80%以上的利润仍然来自煤炭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制约。

最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在旺盛的煤炭市场需求拉动下,企业发展继续保持着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求效益的惯性思维,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主要源于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三、专家建议进一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科学化水平

在“2011中国能源化工金三角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专家认为,“十二五”时期是煤炭工业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全面提高科学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建设大煤矿、大基地,培育发展大集团,推进煤炭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生态矿山,强化安全生产,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建设和谐矿区,进一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要合理控制开发布局和节奏,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加快西部”的思路,尽快形成我国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控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煤炭开发规模,提高长期稳定供应能力;加大中部资源富集地区开发规模,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保护优质和稀缺煤炭资源,鼓励和引导按品种对路消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要切实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专家建议,应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分解落实机制,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要推进煤炭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提高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重点开展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和煤炭转化等3项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煤炭资源开发地质保障、特殊地层大型矿井建设、煤炭高效开采等10项重点领域科技发展,开展煤矿多源地质灾害防治、特殊条件下的大型矿井建设等8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千万吨高效自动化开采矿井、绿色开采与生态矿山等9个科技示范工程。

四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建设生态矿山。应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煤矿充填、保水等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努力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要高度关注矿区民生,促进矿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王显政等认为,必须加大煤矿棚户区改造投入,支持煤炭企业加快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机制,支持煤矿接续矿井建设、职工再就业培训、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加大矿区民生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关于 我国 煤炭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