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国煤炭运输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生产和消费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煤运通道的建设须注重运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煤炭运输,煤运布局,形势分析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2008年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70.3%。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是全球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改变。
一、我国煤炭消费与生产布局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能源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促使煤炭消费需求旺盛,消费量大幅度增长。
1、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分析
2008年我国消费原煤28.11亿吨,生产原煤28.02亿吨,净出口原煤509万吨。
2002-2008年,我国原煤消费量年均增长10.8%,平均每年增加2.15亿吨;原煤生产量年均增长8.3%,平均每年增加1.65亿吨;原煤出口量下降了3841万吨,进口量增加了2953万吨。同期,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比重由68.0%上升到70.3%,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原煤比重由73.5%上升到76.6%
2、煤炭生产与消费布局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其中以晋陕蒙地区资源最为丰富,开采条件好,生产量大。2008年我国原煤生产总量中,晋陕蒙宁地区占51.1%,西南地区占12.0%,华东地区占12.0%,中南地区占10.3%,东北地区占7.2%,新甘青地区占4.3%,京津冀地区占3.1%。
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中部经济较为的发达地区,其中沿海的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消费量较大。2008年我国原煤消费总量中,华东地区占30.2%,中南地区占19.3%,晋陕蒙宁地区占13.9%,西南地区占11.6%,东北地区占11.3%,京津冀地区占9.5%,新甘青地区占4.2%。
二、我国煤炭运输现状分析
我国煤炭调出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地区,而煤炭消费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形成了“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总体流向和以“三西(山西、陕西和蒙西)”基地为核心,向周边放射状分布的煤运总体布局。
1、我国煤炭运输总体状况
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布的不平衡,使得煤炭运输具有规模大、距离长,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和主要通道多等特点,也确立了煤运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
(1)我国煤炭运输总量
2008年,我国消费原煤28.11亿吨、焦炭2.99亿吨,铁路、水路和公路共完成煤炭运输量50.85亿吨,煤炭周转量23768.4亿吨公里。我国煤炭消运系数(消费总量与运输量之比)为1.64,其中公路消运系数为0.87,铁路消运系数为0.57,水路消运系数为0.19。也就是说,我国每消费1吨煤炭,平均需要由公路、铁路和水路联合完成1.64吨运量,并运输467公里方可实现。煤炭是我国公路、铁路和水路的最大货运种类。
近年来,在铁路运力紧张的状况下,公路省际煤炭调运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国公路运输煤炭27.03亿吨,完成周转量4831.6亿吨公里。其中省际调运煤炭约4.78亿吨。
2008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17.81亿吨,完成周转量11395.2亿吨公里。
2008年,全国水路运输煤炭6.01亿吨,完成周转量7541.6亿吨公里。
(2)我国煤炭运输布局
我国区际煤炭调运以铁路为主,以水路和公路为辅助。煤流形成了“三西”、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六大煤运通道。
2008年,我国六大通道共运输煤炭26.32亿吨。其中,“三西”外运通道15.26亿吨,占通道总量的58.0%;东北煤运通道1.61亿吨,占6.1%;华东煤运通道6.36亿吨,占24.2%;中南煤运通道2.50亿吨,占9.5%;西南煤运通道0.46亿吨,占1.8%;西北煤运通道0.13亿吨,占0.5%。
2、“三西”外运通道现状分析
“三西”外运通道以铁路为主体,以下水港口为辅助,以公路为重要补充,主要承担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和冀中8个大型基地煤炭外运,除供应京津冀鲁苏外,还向北方沿海港口提供内外贸下水煤炭。该通道是我国最重要的通道,也是华东、中南和东北等煤运通道的主要或重要源头。
(1)通道现状分析
“三西”铁路通道由集通线、大秦线、丰沙大线、京原线、朔黄线、石太线、邯长线、侯月线、陇海线、太焦线、宁西线和西康线等12条铁路组成。2008年,外运“三西”煤炭7.79亿吨。其中,原煤7.35亿吨,占全国铁路原煤发送量43.5%;焦炭0.43亿吨,占全国铁路焦炭发送量的48.7%。2004-2008年,铁路通道原煤外运量年均增长13.8%。
“三西”沿海下水港口由秦皇岛、唐山、天津、黄骅、青岛、日照和连云港等7港组成。2008年,7港出港煤炭4.73亿吨,占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煤炭出港量的85.3%;其中内贸4.144亿吨,占出港总量的87.5%。7港已成为我国水路煤运重心,其中秦皇岛港出港煤炭2.18亿吨,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2004-2008年,7港煤炭出港量年均增长14.8%。
“三西”对外公路担负向京津冀鲁苏等省市及沿海港口调运煤炭的任务。2008年,“三西”公路外运原煤2.50亿吨。其中,山西1.36亿吨,陕西0.54亿吨,蒙西0.60亿吨。此外,山西外运焦炭0.25亿吨。2004-2008年,公路原煤外运量年均增长24.6%。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三西”煤运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设施运力不足,铁路通道除侯月线外能力均已饱和,造成对外公路超负荷运营、车辆拥堵、道路损毁、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秦皇岛港和唐山港煤炭泊位能力已饱和,天津港和黄骅港专用泊位能力缺口较大。二是国铁和神华铁路各自为政,存在迂回和重复建设现象。三是铁路运力配置的市场导向性差,对局部地区紧张状况反应迟缓。
3、东北煤运通道现状分析
东北煤运通道以铁路为主体,以沿海港口和省际公路为辅助,主要承担黑龙江和蒙东煤炭外运、关内煤炭调入以及沿海港口的内外贸煤炭调运。
(1)通道现状分析
东北铁路通道主要由滨洲、牡佳、滨绥、绥佳、滨北、哈大、平齐、通让、通霍、大郑、集通和沈山等线路组成。2008年,调入煤炭9404万吨,外运黑龙江原煤3987万吨。其中,调入蒙东原煤6546万吨,“三西”原煤2448万吨。2004-2008年,铁路通道原煤调入量年均增长19.3%。
东北沿海煤运港口为丹东、大连、营口和锦州等4港。2008年,4港出港煤炭2512万吨,进港煤炭2069万吨。锦州港出港煤炭1547万吨,是最大的下水港;营口港进港煤炭548万吨,是最大的上水港。2004-2008年,4港煤炭进港量年均增长32.7%。
2008年,东三省通过公路调入蒙东原煤约4000万吨。其中黑龙江约1100万吨,吉林约900万吨,辽宁约2000万吨。此外,锡盟还向京津冀调运原煤约750万吨。2004-2008年,东三省公路煤炭调入量年均增长14.3%。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东北煤运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设施运力严重不足,铁路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能力大多饱和,导致公路煤炭运量不断增加;港口煤炭专用码头能力全面紧张。二是蒙东褐煤资源已大规模开发,东三省成为煤炭大量调入地区,但铁路和港口布局规划尚未适应这一状况。三是铁路煤运专用车辆严重不足。
4、华东煤运通道现状分析
华东煤运通道以铁路为主体,以水路为辅助,以公路为重要补充,主要承担鲁西和两淮基地煤炭调运、“三西”煤炭调入以及沿海和内河港口内外贸煤炭调运。
(1)通道现状分析
华东铁路通道主要由京沪线、京九线、石德线、邯济线、新菏兖日线、陇海线、漯阜线、宁西线、武九线和赣龙线等组成。2008年,调入原煤16171万吨、焦炭2106万吨。其中“三西”原煤13199万吨,河南原煤1934万吨。此外,区内调运山东和安徽原煤3630万吨。2004-2008年,铁路通道原煤调入量年均增长5.7%。
2008年,华东水路通道煤炭进港36543万吨,其中沿海港口20613万吨,内河港口15930万吨。煤炭进港量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煤炭进港量的71.7%。2004-2008年,水路通道煤炭进港量年均增长14.3%。其中,沿海港口年均增长12.2%,内河港口年均增长17.2%。
2008年,华东地区通过公路调入煤炭约8800万吨。其中,山东调入约7400万吨,江苏调入约1400万吨。2004-2008年,公路煤炭调入量年均增长约5.0%。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华东煤运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设施运力严重不足,煤运铁路多为繁忙干线,客货运输十分紧张;长三角港口接卸能力缺口较大,煤运船队数量不足、船型老化。二是运力布局难以适应需求,铁路南北线路运力不足和长江上游下水煤炭减少,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供应紧张,煤运“海进江”和“海转铁”倒流现象严重。三是沿海省市尚未建立、健全煤炭储备系统,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5、中南煤运通道现状分析
中南煤运通道以铁路为主体,以水路为辅助,以公路为重要补充,主要承担河南基地煤炭调运和“三西”、云贵等煤炭调入。
(1)通道现状分析
中南铁路通道主要由京广线、焦柳线、宁西线、襄渝-汉丹线、湘黔线、黔桂线和南昆线等组成。2008年,调入原煤8901万吨、焦炭723万吨,调运河南基地原煤5539万吨。2004-2008年,铁路通道原煤调入量年均增长7.8%。
2008年,中南水路通道煤炭进港11808万吨,其中沿海港口进港10437万吨,内河港口进港1371万吨,煤炭进港量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煤炭进港量的23.1%。2004-2008年,中南通道煤炭进港量年均下降1.5%,其中沿海港口年均增长11.2%,内河港口年均下降43.0%。
2008年,中南地区经公路调入煤炭约3600万吨。其中,河南调入约2600万吨,湖北调入约800万吨,湖南调入约200万吨。2004-2008年,公路煤炭调入量年均增长约9.0%。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南煤运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铁路运力配置不合理,区内煤炭长期供应紧张,煤运干线能力大多饱和,而焦柳线北段运力未能发挥。二是鄂湘粤桂江河密布,许多耗煤企业在江河沿岸建有专用码头,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内河运输优势尚未发挥。三是各省尚未建立煤炭储备基地,供应链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发生中断。
6、西南煤运通道现状分析
西南煤运通道以铁路为主体,以水路为补充,主要承担云贵川渝煤炭外运并向区内调入煤炭。
(1)通道现状分析
西南铁路通道主要由湘黔线、黔桂线、南昆线、内昆线、西康线,襄渝-汉丹线、渝怀线等组成。2008年,调出原煤3097万吨、焦炭319万吨,调入原煤261万吨、焦炭163万吨。其中,云贵基地调出原煤2474万吨,川渝调出原煤623万吨,川渝调入“三西”原煤238万吨。2004-2008年,铁路通道原煤调出量年均增长2.2%,调入量年均增长59.8%。
西南水路通道主要由长江中上游航道及川渝港口组成。2008年,进港煤炭461万吨,出港煤炭1255万吨。其中,重庆市进港315万吨、出港670万吨,四川省进港146万吨、出港585万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西南煤运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铁路干线标准低、能力小,大部分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已达100%。二是煤运通道建设滞后,至今尚无煤运重载铁路。三是铁水联运衔接不畅,尚未发挥铁水联运优势。
7、西北煤运通道现状分析
西北煤运通道以铁路为主体,当前主要承担新疆煤炭外运及向“三西”等地煤炭调入。
(1)通道现状分析
西北铁路通道主要由兰新线、陇海线、包兰线、兰青线和干武线等组成。2008年,调出原煤1220万吨、焦炭121万吨,调入原煤964万吨、焦炭70万吨。2004-2008年,铁路通道原煤调出量年均增长12.4%,调入量年均增长19.0%。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西北煤运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兰新、兰青、陇海、干武和包兰等干线能力已经饱和。二是新疆煤炭开发和外运已经逐步展开,但至今尚无总体规划。
三、“十二五”我国煤运发展形势分析
1、“十二五”我国煤炭产消发展趋势
2003年,我国开始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强劲发展,拉动了煤炭消费快速增长。2006年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需求呈平缓增长趋势。
2003-2008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1.3%,原煤消费量平均增长10.9%,原煤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96,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2.01亿吨。其中,2006-2008年原煤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3,原煤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1.30亿吨。
(1)2015年我国原煤消费总量预测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消费强度增加,煤炭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为旺盛的增长势头,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使煤炭需求总量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预计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原煤消费比重将由2008年的70.3%下降到66.0%-65.0%之间,天然气和水核风电的消费比重将上升。预测“十二五”期间原煤消费弹性系数在0.45-0.55之间,2015年全国原煤消费总量为39.5亿-42.5亿吨。
(2)2015年我国原煤生产总量预测
“十一五”期间,我国原煤生产量预计年均增长6.4%,平均每年增加1.70亿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原煤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将下降到4.0%-5.6%,2015年我国原煤产量占能源生产比重将由2008年的76.6%下降到74.0%-75.0%,天然气和水核风电的生产比重将上升。预测,2015年我国原煤生产总量为39.0亿-42.0亿吨,我国原煤资源和生产能力可以支撑需求增长。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经济复苏和能源消费需求增长,国际原煤价格将呈不断上涨的趋势。而国内新疆、蒙东和陇东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将对国内原煤价格起到积极抑制作用,进而约束大量进口国外高价煤。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原煤净进口量每年约5000万吨左右。
(3)输电对煤炭运输影响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与消费需求地的逆向分布,也决定了我国电力与煤运一样“由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远距离、大规模输送。近年,超临界空冷发电和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使煤炭生产基地加大了煤电建设力度,外输电量不断增加对煤炭运输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三西”和新疆等地水资源极为匮乏,煤电基地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水。在人民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已不充裕,过多地将水资源用于发电,将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为了解决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尖锐矛盾,许多煤炭基地确定了输煤与输电并举的开发战略与规划。可以预言,相当长时期内输煤仍是我国能源运输的主要任务。
(4)“十二五”我国煤炭产消布局变化
“十二五”期间,在资源约束和消费需求拉动下,我国黑龙江和河南等原煤炭调出大省将成为调入大省,原供需基本平衡的重庆和四川等将成为煤炭大量调入地,同时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和广东等消费大省煤炭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煤炭调出地将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安徽、贵州和新疆。由此可见,随着东、中部省区煤炭资源日趋减少和煤炭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我国煤炭主要生产地与主要消费地逆向分布的格局将愈加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国除将进一步加快“三西”地区蒙西和陕西煤炭资源开发外,还将加大新疆、陇东和蒙东的煤炭开发力度,原煤生产重心将进一步向西移动。与此同时,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其煤炭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渐放慢;随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内陆地区煤炭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煤炭消费重心将从沿海地带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出口部分煤炭,也将仍是世界煤炭进口大国。蒙古和俄罗斯进口煤炭主要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消耗,从太平洋国家进口的煤炭主要在沿海地区消耗。
2、“十二五”我国煤运布局变化分析
“十二五”期间,煤炭生产重心向西移动和消费重心向内陆转移的变化将对我国煤炭运输总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而铁路煤炭运力布局的变化,也将对水路和公路煤运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1)“十二五”铁路煤运布局变化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运输将从限制型过渡到基本适应型,煤运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随着京沪和京广等客运专线建成,南北向货运能力将成倍提高;随着内陆地区煤炭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铁路主要煤流将逐步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二是随着“三西”煤炭生产重心向西转移,“三西”煤运通道运力重心将由山西逐渐转向蒙西一陕西;随着呼盟一锡盟煤炭外运通道日趋完善,蒙东煤炭除主要供应东三省外还将运至东南沿海地区,出关的煤流将不复存在。三是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建成后,将优先供应邻近的甘青川渝地区,其质高价低的优势将使陇东和渝东北煤炭将向东流动,而云贵煤炭主要流向两广和湖南。
(2)“十二五”水路煤运布局变化分析
“十二五”期间,受煤炭产消布局和铁路煤运布局变化的影响,我国水路煤运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沿海地区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和铁路南北向运力增强,多年来快速增长的北方沿海港口煤炭下水量将趋于平稳;在沿海电厂掺烧蒙东褐煤具有良好效益的驱动下,辽宁沿海港口煤炭下水量将迅速增加;随着煤炭进口量保持较高水平,沿海煤运船舶部分运力将转向远洋;铁路南北向煤炭运量大幅度增加后,为内河煤运提供了机遇,内陆地区铁水联运将进一步增强。
(3)“十二五”公路煤运布局变化分析
“十二五”期间,铁路煤运能力增强将有效地缓解跨省公路煤运压力,使公路长途煤炭运输量大幅度下降。然而,由于公路煤运具有手续简单、方便快捷、煤质有保证、能“门到门”等优势,对用煤量较少的企业来说,公路煤运综合成本大大低于铁路。如果现行公路煤运成本体系没有重大变化,“三西”基地至京津冀鲁,蒙东基地至东三省,鲁西、两淮和河南基地至周边需求地的中、短途运输量仍将保持相当规模。
四、“十二五”煤运布局调整建议
从目前在建和即将开工煤运项目看,“十二五”中期我国煤运系统总体能力即将超过运输需求,但局部地区仍可能存在运力紧张的状况。因而,“十二SE"期间煤运通道建设应根据产消布局变化注重调整和优化运力布局。
1、“十二五”铁路煤运布局调整建议
建议“十二五”铁路煤运布局调整重点为:为适应“三西”地区生产重心向西部转移,进一步强化包西、修建银西等南北向大能力通道;为适应内陆地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加强“三西”煤炭外运通道与京广、京沪和京九等南北铁路的衔接,强化焦柳线北段形成至两湖的大能力通道,强化内河主要港口疏港铁路增强铁水联远加强新疆及蒙东煤炭外运布局规划,尽快完善其外运通道系统。
2、“十二五”水路煤运布局调整建议
建议“十二五”水路煤运布局调整重点为:根据煤炭产消布局变化,优化北方沿海煤炭下水港口运力布局,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和效益;加快长江、汉江和西江等内河航道整治步伐,加强与煤运铁路的衔接,大力发展内河煤炭运输;统+布局、统筹实施,加快沿海上水港口和内河下水港口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提高供给保障程度。
3、“十二五”公路煤运布局调整建议
建议“十二五”公路煤运布局调整重点为:加强公路整治超载超限的执法力度,加重违法的成本支出;对交通量较大的公路采取车辆限重、限长等措施,减少并逐步杜绝公路长途运输煤炭的不合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