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新材料产业主攻五方向

发布时间:2011-05-19 点击率:1850

未来五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支持相关企业上市融资

日前,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规划》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将着力发展五大方面,未来五年产业整体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据了解,《规划》对新材料产业重点行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支持政策等作了部署和安排《规划》提出,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推进航空航天、能源资源、交通运输、重大装备等领域急需的碳纤维、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规划》指出,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阶段,新材料产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预计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每年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而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则更为广阔,年营业额突破2万亿美元。据《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的年均扩张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将引发多资本进入,从而进一步加快扩张速度。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至201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增长空间巨大。

中国建材研究院新材料研究室主任蒋荃表示,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新材料产品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并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虽然已成为材料大国,但并非材料强国,一些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

工信部有关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石化、钢铁、纺织、有色、轻工、建材六大材料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22.8%左右,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的15%左右,由此带动相关产业超过GDP总量的50%、城镇就业人口的50%以上,所以材料行业是基础。他表示,目前我国材料产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消耗大,新材料行业研发以跟踪国外较多,原始创新较少,人才质量与结构问题突出、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过大等问题。

针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规划》在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方面提到,一方面要发展中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在“产业目标”中指出,要在未来十年中形成一批新材料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我国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

在细分产业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化工新材料及助剂、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等将形成2600亿产值的体系,届时化工新材料满足率将达65%。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全国先后设立了7家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70余家新材料和相关特色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逐步扩散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联盟,长三角汽车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联盟、环渤海湾半导体材料产业联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产业联盟等各具特色。

对于未来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一个时间段,国家级新材料园区、产业基地要达到近100个,并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共性检测平台、产业战略联盟三类支撑平台。

在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方面,《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将支持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和新材料产业基金;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在现有担保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材料产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风险准备金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符合国家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税收或抵补税收,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减少土地出让金;设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端人才发展新材料产业。

关于 十二五 新材料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