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欲减少对传统能源依赖

发布时间:2011-03-04 点击率:1751

“十一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异军突起,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日益优化。五年里,我国清洁能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水电方面,龙滩、景洪、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我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山东海阳、海南昌江、广西防城港等10个核电项目,共28台机组、3130万千瓦,我国核电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风电产业迅猛发展,全国风电吊装容量累计达到4000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2009年敦煌1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实施招标,现已建成,全部并网发电,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同时,沼气、生物质发电等新型能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热电联产破解了北方高寒地区城市居民的供暖难题。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对完成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全球最先进的单机容量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工作顺利展开。

如无意外,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6兆瓦风电机组样机将于今年6月在北京下线。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生产当今最大单机容量风机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也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研究会公布的2010年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去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

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做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到45%。

中国实现承诺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事实上,中国对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已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不仅中央高度关注,地方政府也在以实际行动推进能源利用向“绿”转。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5年将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金窝、仁宗海、大发三个水电项目近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至此,四川省CDM项目达到276个,估计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可超过4784万吨。

虽然出现过质疑的声音,但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都在热烈讨论并积极发展着新能源汽车产业。

到2012年,北京预计将推广3万辆私人电动乘用车,并配套建设充电站100座以及36000个电动车充电桩。

成都欲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和纯电动汽车创新基地。

此外,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北京现代等汽车企业纷纷将节能、新能源汽车研发、产业化纳入其“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国华北电网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000万千瓦。京津唐电网投运风电场达到27座。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目前中国各个行业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重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分不开的。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十二五”时期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要求,预示着中国将进一步减少对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孙林夫说,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强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摆脱对传统高污染能源的依赖,这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除资源环境瓶颈的约束,提高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将是两会上的热点议题”。

在工业化初期,为了积累资金,中国依靠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甚至把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意再容纳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接过来。孙林夫说:“这些行为正在成为历史。”

有分析表明,中国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等新能源潜力巨大。

农工党中央拟向即将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十二五”期间发展新能源产业,提升光伏发电战略地位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临界点,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迫切地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事关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安全。观察家指出,3日拉开帷幕的两会将表达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坚定决心,并规划更清晰的路线图。

关于 十二五 能源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