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低碳经济”脉搏 新能源产业谋求世界制高点

发布时间:2010-06-23 点击率:1700

“世界正在进入低碳为主的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为应对高碳能源为主的高碳结构和低碳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并正在形成以风能、太阳能以及先进核能等绿色能源、替代能源的支柱产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近日在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主题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

谢克昌以及与会多位专家指出,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迫使全球走向低碳,而在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中,新能源产业渐成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正大踏步前进,谋求新能源产业世界制高点。

低碳经济改变国际新能源产业格局

“石油、矿产品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攀升,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趋严峻,说明以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对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低碳技术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说。

“在欧洲,有30个城市已经被选作试点单位,来实施高科技的能源系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巴尼巴滴在论坛上称。今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20%和太阳能发电12%的目标,并宣布其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

奥巴马在当选美国总统后随即提出把涉及数千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作为挽救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筹码之一,其中,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获得延续,并调整了对投资更有利的补贴方式。

素帕猜·巴尼巴滴说:“探索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城市发展的并不只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巴西和印度已经走在了前面,成了太阳能、风能和生物燃料技术的出口国。”

据悉,中国目前在很多能源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核电能源与煤炭能源,中国在可再生源性方面是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技术已大大降低了世界风电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

“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最重要的途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各国政府解决经济衰退的利器。”多位出席论坛的专家表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低碳经济正影响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以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由此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

中国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以其中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而江苏光伏产能在全国占有半壁江山,占全球的20%;浙江、上海、江西、河北、四川、河南、重庆、青海等省份区域板块快速形成产业分工和特色优势。10余家企业形成“中国太阳能海外上市板块”,占据全球20强中的7席,2007年无锡尚德组件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9年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光伏发电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安装量超过160兆瓦,超过了2009年前几十年安装量的总和。其中,太阳能并网发电占到了总量的85%,达到135兆瓦。核电引进建成91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预计2020年可实现7000万千瓦的目标。目前,中国太阳能制造能力和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2009年新增风力装机1000多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从累计装机来看,位于美国、德国之后,排名第三。

然而,在新能源产业逐渐“升温”的同时,诸多隐忧逐渐浮现:除了争论不歇的新能源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跟风以及重复建设产业链,已经造成部分地区新能源产业刚刚起步就已出现发展失衡的前兆。

此外,与发达国家比,我国新能源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产品竞争力弱,直接影响到产业的规模化推广。

有专家直言,由于中国对于整个新能源发展目前缺乏周密、细致规划,造成了该产业发展与规模推进不匹配的现象,出现了诸如新能源产业链尚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的问题。

中国向新能源世界制高点挺进

事实上,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对于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谓是前所未有。“十二五”期间,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

目前,全国有近20个省区市颁布了新能源促进计划,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上海、深圳、成都、苏州等大型和特大型性城市。

记者在论坛上获悉,中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已初步建成,这也是全球欧洲之外第一个海上风电并网项目。同时,上海市政府也正在加紧推进在政府办公场所及民居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等。

可以看到,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如何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协调发展,如何谋得世界制高点,是摆在政府、企业和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不少专家建议,当务之急是要对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做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取长补短,避免追求短期利益,规范地方产业发展,切忌一哄而上,重复开发。谢克昌认为,要在提高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上下工夫,比如间歇性能源的并网和分布式技术等。

“建设高效、洁净、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换部门技术进步,最重要的一点,应该确立人均能耗控制在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谢克昌说。

关于 低碳经济 新能源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