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下)

发布时间:2008-04-09 点击率:236

(三)产业集群创新的协调机制

产业集群的创新是一种系统性活动,是由若干个客体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总系统,而每一个客体子系统又可细分为许多孙系统。为了使这一创新总系统发挥“1+1>2”的协同放大效用,必须要协调各个客体子系统的创新,以及每一个客体子系统内部各个孙系统的创新。产业集群创新的协调机制见图2。

 

 

产业集群创新的各个客体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往往表现为时间上的继起性,空间上的并存性,以及相互的依赖性。厄特巴克和艾伯纳西(Utterback&Abemathy)的研究表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等既有序贯的变化,又有截面的变化[4]。孤立地对待创新的各个客体子系统,容易产生诸多弊病。例如,容易形成各个创新子系统之间的摩擦,使创新的总目标难以实现;容易割裂产品、工艺、组织、管理、营销等客体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客体子系统创新难以共享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不利于各个客体子系统创新之间的整合与协同。

产业集群创新的不协调表现在许多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不协调,以及组织创新滞后。从实践上看,一些企业的落后工艺已成为产品创新的瓶颈;在引进的生产线方面,对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不够,使得某些企业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在对待落后工艺方面,注重修理、再修理,而不是创新、再创新。组织创新滞后是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扩张之后,不仅没有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反而陷人了经营的困境,有的甚至接近破产的边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组织创新不协调是主要的原因。组织创新是克服企业在规模扩张之后所产生的“大企业病”的有效办法。

协调机制的构建旨在科学分析各个客体子系统创新的基础上,调整和矫正各个客体子系统创新的运作,使客体创新子系统在具体运作中相互衔接与配套,以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三)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轮式模型”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能及其相应的运转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就是创新机制。这一机制作为一个系统,由主体机制、动力机制、客体机制等子系统组成,可概括为“轮式模型”(WheelModel)[5],如图3。

 

 

图3中横坐标表示产业集群经营的粗放型程度,纵坐标表示集约型程度。B点为粗放型经营,A点为集约型经营,由B-A表示产业集群创新的轨道,也是产业集群经营方式转变的轨道,它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创新之“轮”沿着这一轨道渐进地向上滚动,促进产业集群经营方式的转变。“轮式模型”清楚显示出以企业家、政府为“轴心”的主体机制,以及三种拉力(市场需求、政府激励、中介组织)和四种推力(科学技术、市场竞争、创新环境的影响力、企业间交互联系的作用力)的动力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下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建议

不少地区热衷于组建大企业、大集团,但效益并不理想。产业集群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小企业、区域发展、产业协会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对“大企业热”泼了一盆冷水。其实,对于企业规模而言,大有大的难处,也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也有小的不足。大企业与小企业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硅谷,产业集群实现了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现在,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集群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浙江省形成了主导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306个,年产值总量达2644亿元;专业市场4600个,年成交额3200亿元。在经济全球化下,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应从系统论的角度人手,制定多元化的政策体系,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升级。政策体系归根到底是通过对集群创新主体的引导而起作用的,对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作用,需要不同的政策与之相适应,以打造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环境要能够启动和增强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因此,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体系设计必须适应启动和增强动力机制的需要,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创新的目标,即适应市场、获得利润、产业升级、区域发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制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减少人为凭空臆造和长官意志的不利影响。根据区域优势确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区域重点产业的选择要与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实力和远期发展目标相一致,也要与区域经济要素条件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因为一个集群区域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不能凭空捏造的。政府要选那些已经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表现良好的产业作为本地的重点产业,另外还要选出那些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相关产业来培育,以便产业集群获得未来的发展机会,也可以借此增强集群的抗风险能力。产业集群规划的理论基础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与传统的产业分布政策相比较,集群规划更多地注重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联系。

政府必须以现有的或者是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而不能刻意创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政府最好是间接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中而不是主导集群的发展。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公共部门和政府只成为集群的僵化剂和润滑剂或者桥梁。在缺乏产业经济基础和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内人为地造出产业集群来[6]。要综合考虑产业增长率、就业和收入潜力、当地资源匹配、环境因素、与当地供应商、知识机构的联系、生活水平、与当地机构和其它企业的协同等因素,选择需要扶持的产业集群。

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区域产业品牌规划是重点。产业区位品牌是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产业区位是区位品牌的象征,如法国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好莱坞的影视、西湖的龙井茶叶等。“区位品牌”效应的放大,一方面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改变了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

由于经济外部性的原因,企业往往不愿单独组织代表区域广告宣传的大型活动。因此,为宣传集群整体形象,政府和行业协会有必要积极参与组织大型宣传活动。如浙江嵊州每年组织“中国领带节暨国际领带服饰博览会”,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展示嵊州领带的整体形象,向世界宣传“国际领带都市”,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如费用补贴等)企业参加世界性的博览会,宣传嵊州领带产品。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体系

市场对创新的作用源于两种动力,一是市场需求的拉力,另一是市场竞争的推力。市场需求如同一个胡萝卜,引诱企业创新;而市场竞争则如同一根大棒,胁迫企业创新。市场在创新中起着“胡萝卜+大棒”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与规律的客观要求。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关键是把企业培育成合格的市场主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通过企业自发地追逐市场信号发挥的。只有市场主体合格了,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有灵敏的反应,创新的潜在利润,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才会成为创新的动力。要赋予各种类型中小企业的平等竞争地位。让国有、乡镇、“三资”、私营等类型的中小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重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是善于创新的企业。

(三)健全政府激励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创新的措施

各国所采用的集群政策有着显著的不同,至今还没有产生“最好”的政策工具。流行的看法是,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以促进集群的创新。政府激励的目标应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促进建立集群内企业的供应联系,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加快知识在集群内的扩散,促进整个集群的升级。

瑞典的区域发展计划启动于2002年,该计划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观点,主要目标是构建高质量的研究与开发环境,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励地区建立竞争性的、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进而实现更多的创新和持续的增长。此外,瑞典国家创新局、瑞典中小企业局和投资促进署共同制订了一个发展创新体系和创新集群的国家计划[7]。

(四)加大区域创新文化建设的力度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产业集群创新的温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要加快中小企业的成长,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

集群文化是在区域上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通过对硅谷、新竹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集群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其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与善待失败、勇于变化与敢于创新、强调学习与不断进取[8]。

创新孕育于一种“空气”之中,这种“空气”即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当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产业集群。集群的隐性知识与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制度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文化。如美国的硅谷,区内几乎每个人都具有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独特思维方式。

(五)健全中介组织体系

在产业集群内成立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信用担保、筹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各项服务,将是解决产业集群成长中面临的各项问题,促进其创新的一项可行措施。在各类中介组织中,行业协会较为重要。行业协会作为同行企业联合的服务性组织,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企业间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处于“政府的帮手,企业的依靠”的独立中介地位。

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是政府和企业不能替代的。在WTO的法律框架下,政府职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填补这个“真空地带”的只能是各种非政府组织比如行业协会。温州以防风打火机为主的烟具产品,目前年产值高达20多亿元,其中70%出口,占世界打火机市场的75%,占国内市场的90%。2002年,欧盟对中国出口欧盟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温州打火机协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会员企业应诉,并最终取得胜诉。

(六)培育市场主体与企业家精神

在企业家的培育和形成中,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应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而这需要产业集群中各个节点的共同努力,硅谷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硅谷内独特的创业精神,区内几乎每个人都有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每个人都努力创办新公司,都想成为百万富翁,否则就被视为异类。而且创业精神是一种典型的隐含性知识,只有通过地理上近距离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才能得以培训和发展,新企业的衍生和一些老企业的倒闭,才是产业集群有竞争力之所在。

按照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一种仅见于极少数人身上的足以说明企业家风格或企业家职能的那种资质”。阿罗也认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比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作用要大得多。

社会对成功企业家的赞赏是企业家成长的拉引因素,对潜在企业家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而我国历史上蔑视商人的非制度因素的蔓延,则对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不利。

企业家是高度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种高效的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往往有利于企业家的产生。打开企业的“黑匣子”,可以发现企业的规模是企业家能力的函数。只有企业家能力的发挥有充分的外部制度环境保障,企业规模才能扩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为缺乏的是企业家,有了企业家就会有项目、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区域政府制度设计与安排应充分体现企业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形成激活企业家的制度平台。

(七)重视教育、培训与科学研究

地方政府要对辖区内的中学、大学和职业技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倡导以创新和动手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并使学校教育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以达到人才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努力地促使集群企业与地方各类教育机构合作,增强集群区域创造专业性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的职工要通过技术学院、职业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及时获得特定产业的技术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技能。

地方政府要充分借助国家鼓励研发的产业科技政策,积极引导所在地方的科研机构、大学开展与集群产业相关的研发项目。地方政府尤其要专注于那些对当地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直接关联的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便最大可能地获取由技术扩散引起的产业联动效益。在地方政府推动的区域研发体系中,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应当担任主角。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要与产业需求相适应,开发企业急需的专门技术。政府要推动研究机构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人才交流。

(八)引导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建设

集群内企业的中间性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与小型化的特点。从纵向结构来分析即破除森严的等级结构,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大力向员工授权,从而建立一种紧缩的纵向组织结构,达到灵活、敏捷和富有弹性的目的。减少中间层次组成扁平结构的好处是保持决策与管理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也日益庞大,导致组织僵化、官僚主义、指挥失灵。为使企业组织充满活力,必须保持组织结构小型化,使决策尽可能分散,使组织充满活力,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急剧变化。同时,要倡导和鼓励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合作的组织形式。

 

关于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WTO信息查询中心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网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