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发布时间:2008-04-03 点击率:250

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最基本的含义是:各个企业是不相同的,有些企业具有竞争力,有些企业缺乏竞争力。换句话说,经典的经济学以假定“企业同质”为基本逻辑前提,而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却是要解释“企业异质”,即为什么有些企业竞争力强,有些企业竞争力弱;或者,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具有长久的竞争力,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不会有竞争力。

一、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实背景

1600~1820年,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0.04%;1820~1990年,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1.21%;1820年,世界最富裕的30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最贫穷的30个国家的差距为3:1;1990年,世界最富裕的30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最贫穷的30个国家的差距为20:1。

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地区)中,大约64个实现了工业化,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不足20%。而中国有12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21%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将在几十年时期内,使全世界工业社会的人口翻一番。这是一个意义极其巨大的世界历史事件。

在现行国际经济规则下,依靠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中国工业化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国产品的最大优势是低价格。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战”是中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现象和必然过程(表1)。

 

 

尽可能利用中国廉价资源,成为跨国公司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的重要战略措施。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国际分工方式,向以国际投资为主的国际分工方式发展,比较优势的经济实质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劳动、土地,享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图1)。中国成为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不可不进入的“战场”。

 

 

二、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统计指标显示,20多年来,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市场占有率显示)迅速提高。但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统计意义上的提高,并不同时表明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样程度的提高。以显示性指标来反映,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先行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总额(图1)。

三、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方法

1.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替代性和差异性(图2)。

 

 

2.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所谓“获得自身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

3.从经济学到管理学的竞争力解释范式: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即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的逻辑框架。对竞争力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竞争力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从“黑箱”理论到“白箱”分析的过程。并且超越经济学,进入管理学的领域。

管理学比经济学开放得多,管理学不仅充分承认和特别关注企业异质性,而且可以无拘束地延伸到理性之外的领域:心理、观念、文化、价值观、习俗、民族、信仰等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对企业间竞争力差异的解释,因此,竞争力的根源就被追溯到了一些难以言状的“不能交易”、“不可模仿”的因素。只有找到这样的因素,才能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本源和持续性。于是,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所谓“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特殊条件下特殊的人脑产物--理念或者某种特殊“认知”(也有人称之为“学识”)。这样,以计量化为要义的管理学,居然走进了完全不能计量,甚至根本没有计量维度的空间。

要透彻地解释竞争力,管理学和经济学同样面临挑战。如果经济学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竞争力就是同质企业的不同命运,管理学所能告诉我们的是:竞争力的根源是某种“理念”或者特殊“认知”。

我国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视野应集中于经济分析较易把握的领域以及因果性比较清晰的关系。首先可以从对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能生产出可以为市场接受的产品,所以,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条可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4.企业竞争力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

(1)深入研究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内在的和长久的因素,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因果关系;(2)以量化方式,揭示企业竞争力的显示性特征;(3)个案调研,经验归纳。

 

关于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WTO信息查询中心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网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