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10 点击率:389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比较加大,经济增幅保持平稳甚至略有回落的概率比较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总体上各区域经济增长也会保持大致态势,但不同地区会有所差异。
  一、2016年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6年,各区域经济增长可能会呈现不同态势,主要在于如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的驱动力不同。
  1、政策
  从区域战略看,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是我国区域发展新的重大布局,2016年仍将延续。在区域政策方面,针对性的措施将唱主角,中西部地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获得更大支持。京津冀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大都属东部地区,特别是自贸区也都位于东部地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东部地区更容易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增长潜力。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实施后,通过向西开放,可以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发展对外加工贸易,改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路径依赖。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等,也将获取区域合作的收益。总体上讲,就政策方面而言,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与2015年差异不大。
  2、产业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及沿海地区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逐步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实行区域产业转移,逐步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扩散出去,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东部地区已逐步适应中高速增长的宏观环境,创新型产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高。中西部地区凭借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外来直接投资,传统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以重化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16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态势继续强化,经济结构趋势性转变将延续,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确。即,制造业中传统高耗能的产业规模扩张空间明显缩小,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上升。因此,不同的结构,将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趋势性的影响。东部在对全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在经济由高增长向次高增长的转换过程中弹性相对更大。而中西部地区二产和投资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明显,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相对较大。两相比较,东部的结构性增长机会更大一些。
  3、创新
  由于生产活动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基础设施(主要指信息通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先进水平和制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素的知识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低成本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能源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传统优势,都将由于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的变革而被替代,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力已明显趋于减弱。在此背景之下,基于传统比较优势,主要依托本地资源的“自身消耗型”的区域发展路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积极主动向“创造型”的发展路径转变,以适应新时期区域竞争的要求。但在创新方面,显然东部地区具有优势,以北京为例,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89.2亿元,为2006年的3.2倍。R&D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2%,比2006年提高0.3个百分点。随着R&D经费投入的增加,技术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发明专利9835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为8010件,为2006年的9.9倍。
  4、城镇化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各地区城市化的差距比较大,其水平与人均生产总值高低密切相关,甚至连排位都基本一致。2014年,上海、北京超过了85%,天津达到82%,有16个省区城市化率在50%-70%之间,除西藏外,其他地区城市化处于40%-50%之间。分四大板块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67326元、38336元、37583元和52358元;城镇化率分别为63.6%、49.8%、47.4%和60.8%。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西部正在成为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但是对于一般的产业工人需求将逐渐降低。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就业需求量大。因此,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和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人口跨区域流动从过去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转为向多个经济增长极流动,中西部地区逐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区域之间的城镇化差别将趋于缩小。作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之一的城镇化,显然中西部具有一定的优势。
  5、区位
  区位优势的差异,在过去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相关区域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逐步完备,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等已经明显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不断弱化。同时,中西部地区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亦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各大区域的区位优劣差异不断缩小,同时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如过去那么重要。
  6、三大需求
  就影响各区域最大的投资需求看,2015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分地区看,1-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84,190.8亿元,同比增长13%;中部地区投资110,924.3亿元,增长15.6%;西部地区投资112,350.4亿元,增长8.7%;东北地区投资36,613.1亿元,增长-9.6%。2016年,尽管从国家政策导向上看,中西部地区会获得更大支持,比如东中西部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依然较大,针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国家仍会给予重点投入。但传统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和企业盈利低迷令制造业投资难有起色;中小城市地产销售情况不佳,对中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影响更大,加上从施工和新开个项目增长看,中西部地区也没有优势,因此,往年中西部投资增速大幅高于东部地区的情形很难重现,几大区域投资增幅差将进一步缩小。从消费需求看,历年消费需求增长均比较稳定,各区域间差异不大。2016年,消费需求惯性仍将发挥作用,但由于各地区居民收入特别是资产性收入存在差异,会一定程度上对消费产生一定影响,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劣势。从进出口情况看,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低迷,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更为不乐观,进出口形势对中西部影响更大一些。综合看,三大需求拉动力中西部相比过去已没有明显优势。
  依据上述分析,初步判断2016年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将呈现如下态势: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速将继续维持相对稳态,经济增幅与2015年基本相当。中部地区经济增速将有望企稳,经济增速略与东部地区相差无几。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领先,但与东中部地区增速差将进一步缩小。东北地区增速将有所回升,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是洼地。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
  目前中国跨地区的协调机制难以建立,一方面是缺乏有权威的协调组织机构,另一方面也缺乏“区域治理”的意识和方法创新。“十三五”时期,区域治理要以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为导向,通过政府、社团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采取区域规划、区域协作组织、行政区划调整、区域自治和立法等手段,处理多方面的地区冲突与摩擦,力求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防共治、要素流动市场配置等治理目标。当前,针对区域城市间普遍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区域壁垒,要考虑制定一体化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一体化发展任务清单,将其直接与政绩考核指标挂钩,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考核体系。同时,健全区域协调机构,考虑设立由上一级政府牵头组织的有权威的区域协调委员会,并重视发挥政府、协会与企业的不同作用,促进区域主体参与多元化。
  2、合理划分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
  现有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方面,地方事权过大,财权过小,尤其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事权集中由地方承担,但没有相对应的财权。这导致经济发达地区有财力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些欠发达地区尽管得到了中央的转移支付,仍然远跟不上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水平。就全国看,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在内的许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仍存在地区间二次分配扩大一次分配差距的逆向转移问题。建议中央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担负更主要的支出责任。一是明确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并随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相应调整。二是明确全国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由中央政府平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水平,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权责,保证责任归属清晰、合理。四是完善财税制度,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权配置,扩大地方税收来源,并且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五是鼓励发达地区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口,促其融入当地社区,成为稳定的迁徙者。
  3、加大对特殊类型地区的分类指导和支持力度。
  更加关注空间布局分散、共性问题突出的特殊类型区域,进一步明确政策支持单元,完善差别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缓解问题区域的突出矛盾。切实改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贫困地区与扶持贫困人口相结合,提高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贫困人口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好对滞缓衰退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农产品主产区的支持政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继续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对山西、东北等过去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资源型地区,需要在转型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
  4、统筹区域空间布局,建立区际利益平衡机制
  国家基于各地的具体情况,统筹进行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但现实区域协作实践中,不同主体身份、角色、行为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利益诉求更是千差万别。区域协作主体互动协同需要照顾不同主体的群体利益或者个人利益、政治利益或者经济利益。对于愿意将资源、信息、知识、机会进行区域共享的协作主体给予物质性补偿和表扬、名望、友情和信任等形式的奖励性报酬,对那些按照国家统一空间布局发展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的地区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必要的支持。
关于 区域经济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WTO信息查询中心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网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