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状况及政策建议(中)

发布时间:2010-12-15 点击率:185

我国在有色金属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和消费国。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总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内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对境外优势矿产资源的控制能力方面有所增强,在境外控制了一部分权益资源。

我国的原油年加工能力位居世界前列,近些年规模迅速扩大,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石油化工行业资源紧缺,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相对较高,工艺技术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缺乏,实用高效的炼化一体化相关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从进出口额的比较来看,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口总额大于出口(原油进口占一定比例),而且近年来,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我国汽车工业近些年生产能力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一产销大国。国内市场中,商用车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中低端乘用车市场有一定竞争力。汽车工业出口规模小,占国际出口市场份额低,但近几年出口量呈快速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汽车产业初步具备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具有潜在的国际竞争力。

(三)部分高端制造和农产品领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部分高端制造领域,如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核心石油化工制造装备、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药等尚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即使是已经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纺织、轻工、钢铁、船舶等,也存在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纺织行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钢铁生产装备中烧结、炼铁和炼钢环节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轻工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的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部分重要农产品(如大豆、食用植物油、细羊毛、天然橡胶等)自给率低。

三、重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要看到,重点产业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正变得突出,亟待解决。

(一)增长方式粗放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科技、低效益”的特征明显。单位产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过大,平均劳动生产率较低。出口工业品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低水平重复投资,落后产能严重过剩。例如,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资源环境制约力增大;轻工业依赖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大量投入,技术含量低,以加工贸易为主,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汽车产业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固定资产的投入,而靠技术进步带来增长的贡献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二)结构不合理

重点产业传统产能相对过剩与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出口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先进装备及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出口产品主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产品基本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赖进口。目前,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存在加剧之势;装备制造工业的产品出口层次依然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高,盈利能力较弱;汽车工业领域中外合资企业在乘用车领域占主要地位,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占据了高端乘用车市场,而国内企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市场,且面临着中外合资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电子信息产业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大企业不强、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船舶工业,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比例相对较高,如高新技术船舶产品占手持订单的比例,实力最强的韩国是我国的3.1倍,日本是我国的1.7倍,差距非常明显。

(三)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与产业高速增长的总体态势相比,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未能有显著提升,创新投入总体不足、研发人员比重过低、产学研脱节、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品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附加值低。例如,轻工产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轻工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23%;石油化工国内主要企业的研发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大大低于国外平均水平;汽车工业整车生产企业投入一般仅占年销售收入的1%-2%,而国外企业一般为5%-10%;国内500强零部件企业一年的研发费用总和不到博世公司一年研发投入的17%;国外大汽车公司的研发人员一般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左右,我国则不到其一半;装备制造工业大部分产品在性能、工艺、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与世界高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自主创新的经验积累和人才培育仍然严重滞后;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比例不高,不少技术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重大技术装备仍然过多依赖进口,尤其是在核心基础元器件和软件等关键环节受制于人。

(四)产业集中度不高

重点产业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缺乏,行业集中度很低,产业组织很不合理。例如,轻工产业的生产集中度总体不高,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规模以下企业占有相当比重。2008年1-11月轻工产业中大型企业占整个行业的比重约为16%(其中,集中度比较高的家电行业为57%,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为36%,饮料制造为25%);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塑料制造业的集中度仅为11%、16%和6%;汽车工业CR3(前三名企业的总产量占行业产量的百分比)2008年为48.8%,而美国、日本和韩国10年前(1997年)的CR3分别为98.9%、63.1%、97.1%;钢铁工业前五大企业(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2009年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

(五)对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

石油化工有10余种原料出现严重短缺,我国成为目前国际化工市场主要的进口大国。原油进口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由2001年的27.7%增加到2006年的43%,2008年达到50%。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硫磺进口国。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的严重不足。钢铁工业对外部铁矿石资源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2008年以铁矿石进口量换算得到的生铁产量占当年生铁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预计在今后若干年内,铁矿石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仍将继续,或会实际达到60%以上。有色金属原料大量依赖进口,2008年铜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73%,铝原料对外依存度为53%,进口矿产铅、锌原料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1%和32%,进口镍矿产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78%。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的棉花和化纤原料有相当比例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还将进一步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受外部需求影响波动很大。

原材料进口依存度不断增长,已经成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部分产业产品出口依存度偏高,产业运行风险增大。

(六)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装备制造行业整机产品制造所需部分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配套不足。如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用高端轴承、液压件及控制元件,风力发电机用整机控制器、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变频器,数控机床用精密轴承、控制系统、直线导轨、滚珠丝杠、直线电机等等一直以来依靠进口解决;汽车工业的零部件与整车未能同步发展,长期滞后于整车的发展,零部件生产过度分散,专业化程度较低;船舶工业的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船用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低、本土化设备装船率低、关键设备及部件依赖进口,船用通讯、导航仪器仪表长期依赖进口;我国船用配套产品在建立全球维修服务方面进展缓慢,也严重制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相当艰巨

工业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则更大。例如,我国对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治理还停留在可见的粉尘上,而工业发达国家已涉及所有不可见的有害气体,除二氧化硫外,已扩展到挥发性有机物。

(八)部分领域外资控制程度较高,产业安全问题凸现

外资在重点产业中均有广泛分布,外资在我国市场的并购领域不断拓宽,外资并购正从一般消费品行业向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等重点产业拓展,并呈现独资化倾向。例如,外资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和出口。

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将对重点产业进一步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重大制约,对更有效地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四、加快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全球产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发达国家产业朝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通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进入21世纪,新科学、新技术等在产业中不断运用,科技创新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明显改观。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呈现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智能化趋势。先进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在发达国家持续提高,智能化正在成为引领各国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重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提出了“再平衡”、“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并加速其成长,使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发展战略制高点。

2.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层次提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工业经济经历着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了获取更低的要素成本和综合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将产业链中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劳动力,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环节向新兴制造基地转移,先后转移其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某些环节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将继续提高,规模会不断扩张。其中,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3.产业组织日益国际化、集团化

为扩大经济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研发能力、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全球竞争战略,跨国企业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实现规模和市场网络的扩张,实施全球战略布局,形成了跨国界、跨行业的企业巨人。产业日益成为全球性产业,产业的国际集中度不断提高。

(二)重点产业未来发展既有难得的战略机遇,又有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我国也不例外。但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战略机遇

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阶段,也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阶段。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过渡和转变,信息化对国民经济渗透与影响进一步加深,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化进一步展开,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些为重点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10-20年是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国内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有一定基础的科研体系、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源,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产业竞争力水平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2资源环境约束和增长方式粗放对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我国产业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总量将持续扩大。然而,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呈持续攀升之势。特别是产业增长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特征明显,更使得产业未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世界产业格局新一轮调整使产业升级更具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些传统优势国家的产业实力有所下降,一些新兴国家的产业正在崛起。世界产业格局正经历着重大的变化,一些关键领域面临技术突破和结构升级,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面临着新一轮的世界范围内的配置和重组。这些对国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带来重大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提升产业竞争力更具紧迫性。同时,国际产业升级带来相关标准的升级,对产业发展带来更高的要求。

4.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成本压力

重点产业高增长的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国家严格环保执法,调整能源价格和资源税费,劳动者工资水平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重点产业低成本竞争力将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削弱,与此同时,以创新为支撑的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后发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例如,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这种优势日益受到印度、越南、巴基斯坦、泰国以及土耳其、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东国家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石化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石化工业,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市场受到的冲击加大。

5.产业面临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重点产业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将遇到更为激烈的竞争。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关税、技术和环保方面设置各种壁垒,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增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我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国和全球贸易摩擦的中心。国内生产矿产品、纺织品及金属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摩擦的重点领域。

尤其要注意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贸易壁垒和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设置高额关税、实行进口配额制度等)会以新的形式(如设置技术壁垒、实施反倾销诉讼)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特别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纷纷采取多种保护本国贸易的措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正从货物贸易的领域向汇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众多涉案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五、加快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由小变大、从无到有的问题,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上更强调产业的规模增长,而对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和集约式发展等关注不够。当前,产业“重增长速度、轻结构效益,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素投入、轻资源环境”的特征比较明显。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是重点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既有加快产业发展的难得的战略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重点产业必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全球产业竞争更趋激烈、不断增加的贸易磨擦等。

相应地,重点产业未来的发展更要着重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指导思想更应突出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具体为“实现六大转变”: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由技术跟随型向技术领先型、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产业发展以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为支撑向依靠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提高和全方位创新为支撑转变;产业发展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以主要依靠内需、出口和投资共同拉动转变;产业发展从传统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低向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产业集中度高转变;产业发展从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产业污染控制从重视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并重的全过程治理转变。(未完待续)

关于 重点产业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WTO信息查询中心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网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