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源“创意”作核 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

发布时间:2009-11-27 点击率:160

人类文化需求的提升、新数字革命的崛起和文化创意新商业模式的运作,正推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而在中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结构和政策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1月26日,在此间召开的“第四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论坛上,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起把脉未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文化”为源,“创意”作核,文化创意产业将在改造升级传统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中国经济竞争力两条路上大跨步前进。但文化市场环境的透明规范化、资本市场的配套发展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扶持也是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三动力:文化需求、数字革命、新商业模式

英国体育与休闲产业组织主席布莱恩·雷奥纳德在论坛上指出,全球创意经济来自三个推动力:一是对文化产业需求的提升,二是数字革命的崛起,还有文化以及创意活动的商业化。

全球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有更多的财富来进行文化消费。金融危机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产生“口红效应”亦来源于此:人们拥有比过去更多的休闲时间来消费文化娱乐产品了。

《2009年中国文化蓝皮书》指出,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的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因此,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还亟待发掘。

天津市文化产业协会主席曹秀荣女士在论坛上表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如同一车之双轮,一机之两翼,缺一不可,一强一弱也不可。”21世纪,科技创新所推动的数字革命的崛起为文化创意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双翅,同时也使大众参与创作成为可能。

对文化传播推动最明显的技术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属于电信系统的,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移动终端技术的应用;另一块是属于广电系统的,数字电视终端技术的推广。2008年,3G和CMMB技术的同时推出,使传播技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而与我国32万家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相比,总数接近3亿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资源。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此预言,“传统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技术’已经‘个人化’,一个大众文化创造潜力充分涌流的时代已经来临”。

随着3G和CMMB时代的来临,伴随着大众创意和精英创意的日新月异,文化创意活动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例如,现阶段三大运营商都开始试水“软件商店”,“软件商店”作为一个创意的平台,供开发者设计、创作和出售软件商品,开发者和运营商实行收入分成。今年8月,中国移动开发的“中国移动应用商场”正式上线,手机用户可像逛自选商场一样选择和下载各类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它包括了软件、游戏、音乐、阅读、视频等数字内容。该模式有望打造超百亿元的移动应用产业价值链。

在当天下午的论坛上,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表示“把传统的演艺、出版艺术,与互联网数字出版结合起来,未来将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他对此表示了浓厚的投资兴趣。

“文化”、“创意”在对传统文化改造升级的同时实现与其他产业的大融合

以“文化”为源头,“创意”为内核,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则提高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加强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这将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提升未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在论坛上提出,如何运用创意、运用数字技术、现代理念提升传统文化,使之能够更加吸引80后、90后,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消费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营销方式可能要更加数字化、更加高端化、更加现代化。

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王佩立表示,东城区正考虑如何从创意的角度经营传统的中医药产业。“中医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医药当中,从创意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有很多可为之处。现在东城区正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联手,建立国家级中医药产业示范区。”王佩立说。

除了对文化产业自身发生作用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将不仅仅局限在产业内部。“文化”和“创意”元素将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不仅作用于传统文化产业自身,还将作用于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甚至是农业,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文化”、“创意”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将催生全新的产业形态:文化与工业结合,将优化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文化与农业结合,可以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文化与房地产相结合,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城市品牌;文化与汽车制造业结合,可以增强汽车人性化设计……

与会专家指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它必将在未来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环境或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更上一层楼”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2009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发生转机的一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朝着促进文化产业的方向发展。”他所指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将鼓励和促进文化消费;服务业崛起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但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环境的透明规范化、资本市场的配套发展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扶持也是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与会业内人士表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飞跃,为此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还必须加快,理顺文化产业市场机制,降低行业进入门槛,民间资本才会自动自觉地投向文化创意产业。

 

关于 的文章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商务部市场监测网 中国开门化工网 中国经济信息网 WTO信息查询中心
我的钢铁 中国煤炭工业网 产业安全预警网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世博村路300号 联系电话:021-60805512 邮箱: jjyx@sheitc.gov.cn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ICP备:2021016245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沪公网安备:3101150200350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100000104